打通百姓致富路   

 
     西部网讯(通讯员 谭海波 杨宁 李兵 徐世华)金秋十月,行走在秦岭腹地的宁陕县的山水间,看到的是干部走村入户帮扶贫困户的身影,建设工地人头攒动的景象,干群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场面……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短短几年时间,宁陕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已经发生巨变。
     “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大、最核心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以既有感情又有责任的担当精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介绍说,2016年,全县实现了17个贫困村“销号”、1798户5298名贫困人口“越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1%。

机制全了 责任实了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的宁陕,截至目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4476户11146人。
     为了确保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目标,该县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落实县级领导主抓一个领域、联系一个镇、包抓一个村的“三个一”机制,87个部门帮扶全县71个村(社区),246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派出43名第一书记,全县40个贫困村全覆盖,中央办公厅87个党支部与40个贫困村支部开展结对帮扶,全县1804名党员干部包帮全县所有贫困户。
     “金川镇凡是与脱贫攻坚有关的事情抓不好就是我的责任”,在宁陕县金川镇采访时,笔者遇到了主抓该镇脱贫工作的第一责任领导县政协主席吴大芒,他介绍说,全县11个镇,每个镇都有一名县级领导任第一责任领导。全县分2个区域,县委书记张益民管5个镇,县长郑红丹管6个镇,11个镇的第一责任领导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
      “县政协主席吴大芒对镇上的脱贫攻坚工作非常用心,从县城到镇上需要将近3个小时,他基本上每周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镇村抓落实。”金川镇镇长贾萍在谈及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时说。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保证。该县建立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晾晒、一月一研判、一季一考评、一事一问责、一票否决、半年一述职、全年一总结考核的“八个一”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对脱贫攻坚实行单项考核、一票否决,确保了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全县在脱贫一线提拔调整干部52名,免职干部17名,问责处理18名。
     “我本身出生在农村,知道农民的艰难困苦。”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大学生村官马琪,2013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通过考试被选调到村。针对村上没有主导产业的实际,他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带动贫困户74户,户均增收3600元以上,发展养鸡大户10户,户均增收20000元以上。马琪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第六届大学生村官创业明星”、“宁陕县创业促就业标兵”、“优秀科普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在宁陕县,像马琪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2016年以来,该县大力开展“树百名自强标兵、炼千名帮扶干部、交万名农民朋友活动”,举办宁陕县脱贫攻坚颁奖晚会,一大批自立自强的贫困户受到表彰,一名名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帮扶干部得到褒奖。

漂亮的民居

 
基础强了 环境好了

       “以前每年雨季来临的时候,下大雨都提心吊胆,担心泥石流,房子有时还会漏雨,孩子上学就更不方便了”。家住宁陕县新场镇新场村学堂坪组的张东升,通过移民搬迁住进了集镇安置社区,谈及新生活高兴地说:“现在住在集镇,房子是崭新的,交通也便利了,学校就在社区的旁边。我现在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了,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宁陕县把安全住房作为脱贫的关键,采取集中搬迁、分散安置、交钥匙工程、就地改造等方式,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县搬迁办主任周晓宁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宁陕县共实施移民搬迁安置4816户14833人;“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35个集中安置小区,回购安置房源200余套,完成危房改造585户,贫困户安全住房达到了100%。
      回忆起以前上学时的经历,家住广货街镇北沟村的杜光友印象深刻,“那时候我上初中,要去江口中学上学,每个星期放学,回家要走4、5个小时的山路,”现在,他的女儿也在江口中学上学,每个周末乘车回家,再也不用走那么长时间的路了。
近年来,宁陕县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用于全县公路、桥梁建设,安防完善工程,水毁修复工程等,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客运路线也是四通八达,致富路越来越宽。
     “以前没装自来水的时候,大家吃小河小溪里的水,下雨天,水会变浑浊,吃的水就更不干净了;以前的生活用电,有时电压不足,大功率用电器有时无法正常工作”,新场镇同心村的村主任文景成说,“现在,家家都装了自来水,安全饮水有保障,电网改造后,你想给家里每间房子都装上空调,那也没问题”。
     据了解,该县整合涉农资金1.43亿元,安排资金1.37亿元,争取国开行贷款4.8亿元,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安全饮水、电力和通讯设施条件,使人民群众都喝上安全水,让全县每个行政村和家家户户都通电、通讯。
     2013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先后派出5批13人赴宁陕开展帮扶工作,累计协助争取资金超过1亿元,办成了一大批好事实事。宁陕—石泉高速连接线、江口双河—皇冠庙坪西汉高速连接线、投资104亿的皇冠健康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宁陕落地。


县委书记张益民调研养蜂产业

产业兴了 增收稳了

     现年41岁的刘海峰是新场镇新场村人,今年,他成立了新场宝峰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投资90万元建起了养猪场。“现在猪场已经有猪仔600头,吸引了41名贫困户入股。”刘海峰说。
     宝峰合作社与安康阳晨牧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阳晨公司提供猪种、饲料和技术指导,贫困户利用“脱贫贷”、互助资金按照1000元1头猪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为贫困户按照标准进行集中代养,3个月达到出栏标准后,阳晨牧业公司按照合同价保底回收。年底合作社按照每户贫困户入股金额进行分红,同时,县、镇政府还对每户贫困户给予一定的产业奖补。
而在城关镇瓦子村,贫困户陈冬青平时靠到处打零工为生,生活一度很拮据。今年,他不用愁着到哪里去打零工挣钱了,在家门口的宁陕县长生农林专业合作社务工就可以。合作社按小时出勤计算,每小时工钱12元。今年老陈共在园区务工805个小时,总计领取工资9660元。
     宁陕县长生农林专业合作社,目前纳入合作社社员40户,其中贫困户20户。合作社流转周围群众1200余亩林地、农户入股1000余亩林地,发展核桃产业园区,种植核桃2000亩,魔芋套种800亩,中药材套种300亩。在不久前合作社收益分配现场会上,合作社共发放工资20余万元,38名村民领到工资,其中贫困户23人。
     自脱贫攻坚吹响“集结号”以来,宁陕县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以全域旅游为引领,重点抓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种植等主导产业,通过“支部+×+贫困户”模式,探索出了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子,累计为2039户发放“脱贫贷”8456万元。
     该县抓产业链条延伸,建立了县脱贫产业园区,引进了食用菌筛选分拣、魔芋加工、板栗仓储加工等设备和技术,建成了陕南第一条香菇分拣线。举办猕猴桃节、山货节等推介活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全县共发展核桃2824亩、板栗8945亩、食用菌119万袋、猪苓1.49亿㎡、天麻2.1亿㎡,种植魔芋1435亩、有机杂粮2666亩,养猪2154头、羊2901只、家禽2108羽、蜂7549箱。培育农(林)业园区24个,龙头企业3个,62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141户3479人。
     宁陕县县长郑红丹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将按照“一年见效、两年攻坚、三年提升、四年摘帽、五年巩固”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9年全县4476户11146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日子好了 干劲足了

    “今天从家里搬到了这里,院子很大,环境真好,睡的新床铺”,91岁高龄的半失能五保老人毛荣芝高兴地说。这只是宁陕县兜底扶贫的一个镜头,在县失能五保托养中心,全县有39名像毛荣芝一样的老人入住。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宁陕实现了民政救助、医疗保障和教育资助对贫困户的全覆盖。该县将失去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三同四一”强效监管、集中供养和社会代养“两院合一”交钥匙的兜底扶贫新模式,实现了“兜底、供养、救助、关爱”四个全覆盖。深化“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全面建立和落实健康扶贫“五重保障”机制,实现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一站式”服务,县域内看病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县外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15年免费教育,对全县2507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了教育资助全覆盖,中央办公厅在宁陕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对贫困的高中生、大学新生进行一次性资助。建立了“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辍学现象发生。
      “我叫凡应开,因为两口子都有病,儿子智力有问题,所以村上把我评成了贫困户,我作为贫困户确实是脸上挂不住。”日前,在皇冠镇南京坪村召开的道德评议会上,贫困户凡应开在发言时说道。
     在筒车湾镇七里村,“农民夜校”的开办受到了群民的欢迎,“自从农民夜校开办后,村上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质都提高了,大家都一心想着发展产业,争取早日脱贫。”村民李兴乾说,“农民夜校”让大家学了技术、增了信心,觉得兴产业越来越有“干头”了。
     而在四亩地镇, “群众会常态化”,让党委书记谭康宁找到了推动工作的“法宝”。“四亩地镇通过群众会评议,开展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正义,凝聚社会正能量,让群众不仅仅在经济上,而且还要在精神上脱贫。”谭康宁说,有理无理群众会上评,让农村形成了群众明白事理、邻里和谐的新风气,大家觉得心气顺了,发展也更有了“劲头”。
     对于金川镇兴隆村村民王自彬来说,自从村上的“村规民约”出台后,村上发生的变化让他深有体会。“村规民约出台后,过去猪、鸡满地跑,‘乱堆、乱放、乱倒’的现象没有了,环境卫生好了,大家也感觉地方清新了,人精神了。”王自彬说,大家不仅觉得村里的面貌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变了,大家都感到日子是真的有“奔头”了。
      “扶贫先扶志。”宁陕县将新民风建设与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建设,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原文链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10/16/content_15439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