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融媒讯(记者 杜敏 王金娥 杨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宁陕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鼓励各镇村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奋力绘就促进农民增收新“钱”景。

4月23日,走进四亩地镇太山坝村小庄组的鲜食玉米种植现场,只见旋耕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农户们将种子、化肥倒入播种机中进行播种,有些农户忙着施肥、覆土,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今年我们村种植鲜食玉米100余亩,日均播种15亩地。2023年,我们开始试种鲜食玉米,从最初的28亩发展到现在的100亩,累计带动32户农户稳定增收。”太山坝村党支部书记蒋新华说。

鲜食玉米的种植不仅为农户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这两天天气比较好,在这务工,一天能收入一百三十来块钱。”来自柴家关村的徐志社说。

今年以来,四亩地镇与农户签订鲜食玉米种植协议,预计种植805亩,目前已经种植460亩,剩余种植面积将于5月中旬前全部完成。

除太山坝村小庄组外,种植区还分布在四亩地村凉水井组、柴家关村马尾组,三个种植区预计年产150万穗鲜食玉米,年销售额约120万元。

鲜食玉米抢抓时机播种的同时,四亩地镇还充分利用镇域药材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统一规划、规模化发展。

4月24日,在柴家关村马尾组的天华山中药材种植园区内,20多个标准化大棚鳞次栉比,依次排列。大棚内,猪苓、石菖蒲等各种中药材长势正旺,不少工人正在大棚内劳作,除草、喷灌……


“最近在大棚里面扯草,我一天的收入能达到130块钱左右。这个离家比较近,还可以长期务工,已经上班了有一个多月了,觉得这个地方还是挺好的。”务工人员周杰说。

该园区种植面积达150亩,主要功能为培育道地中药材种苗和中药材初加工,种植有猪苓、天麻、五味子等六种中药材。自2023年4月园区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露天育苗50亩。种植基地的建设,让附近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我们从去年开工建设,带动务工人员几乎上百人。施工方面、种植方面、设施、喷灌,每个人每年能增收上万元。”园区负责人杨从军介绍道。

接下来,园区还将再建设育苗大棚40个(40亩)、建成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一条,实现全产业链条发展。同时,将育成的中药材种苗分发给农户开展林下种植,预计每年供应0.6万亩中药材种苗,加工中药材1500吨,每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同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哞……哞……”,一阵阵悠长的牛叫声从柴家关村肉牛养殖基地传来。走进养殖基地,一排排建筑宽敞、整齐、明亮的圈舍映入眼帘。

工人们正在清理牛舍、添置草料,自动喂草料机来回穿梭,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悠闲自在地吃着饲料。

据悉,该养殖区2700平方米,建成后可养殖肉牛200头,预计7月底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出栏肉牛300头,年产值600万元。

近年来,四亩地镇以拓展林果、林药、林麝三大园区为着力点,积极培育骨干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壮大农林产业,让“菌药果畜”助力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梦。

“(我镇)建有2个市级农业园区、5个县级农业园区。全镇发展以猪苓、天麻、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2800余亩,种植鲜食玉米805亩,养殖家禽4000只、林麝500只、中蜂1800余箱、梅花鹿60只;渔业养殖占地面积30亩,年产量10000公斤左右,带动近千余户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四亩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承广表示。

四亩地镇鲜食玉米、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只是宁陕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动缩影。目前我县正结合春耕生产以及撂荒地复耕复种,加快推进各项农业生产工作。已全面完成了夏粮种植,玉米播种、水稻育秧等秋粮生产以及春季动物防疫也正在持续开展。同时,围绕农业生产,已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8场次。

“2024年,全县计划种植粮食作物4.8万亩,发展鲜食玉米5000亩、生产食用菌1300万袋以上、栽培科管中药材3.2万亩以上。”宁陕县药材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郝明金表示。

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林业兴县”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将农林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围绕重点任务,早谋划、早部署,农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