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李波)近年来,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充分挖掘黄河流域厚重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深挖“老物件”“老窑洞”和“老农民”的“三老”文化潜力和价值,将“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体村民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也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

2月15日,记者驱车来到佳县城南40公里处的赤牛坬村,该村地处黄河近岸,是传统的古村落。赤牛坬村依托资源优势,融合农文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陕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赤牛坬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联动、全民参与、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依托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和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充分发挥退休返乡干部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等智慧和优势,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该村确定了以黄土高原乡愁文化为内核,逐步将赤牛坬村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村”的发展思路,探索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与乡亲们恳谈交流,逐步扭转群众观念,凝聚了举全村之力建设一座黄土高原民俗文化“基因库”的发展共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管理,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牛坬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破旧房屋和窑洞“修旧如旧”式的改建翻修,让老窑洞焕发新生的同时传承了历史记忆。发动村民走村串户,收集黄土文化遗存物品,将村里废弃不用的老窑洞统一进行改造,让“老物件”讲述文化,通过搜集整理“束之高阁”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经修复后通过特有的形式集中陈列,建成陕北首家成规模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设有工匠器械、度量衡、传统饮食、服装鞋帽等特色展馆20余个、展室68间,陈列展品15万余件,全面展示陕北源远流长的黄土文化和农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次,让“老窑洞”留住乡愁,依托原有山形地貌,对核心区域的上千孔破旧窑洞建筑群进行改造利用,全方位展示陕北窑洞这一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发展史。

同时,让“老农民”走上舞台,以重现农耕记忆为主题、半山半水为舞台、村内150余名农民为演员,精心打造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参演村民每场可以获得25元的报酬。

赤牛坬村以人才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乡情作为联系人才的感情纽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通过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健全联络服务机制,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新乡贤”等回乡创业,成功回引了30多名返乡创业青年,支撑起赤牛坬旅游产业的当下和未来。积极建起国祯图书馆赤牛坬分馆,创新开设“三治”道德讲堂,实行积分制办学模式,开会积分,积分分红,人人参与,提升素质,搭建了培养淳朴民风良好平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宣讲活动,每年受教育人员达2000余人次,在全面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提升村级治理的优秀人才。充分依托线上平台,组建起一支做专业宣传的电商人才队伍,在民俗活动表演时进行线上平台直播,宣传陕北文化,持续提升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来源: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