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二一年六月五日晨,知蝉与野猫齐鸣,夕露共阳光一色。子南张小华思昨日之彷徨,犹如昨日遐今日之沉沦。二十世纪初期豫山先生熟知的子娟好似今日之晨曦,云雾缭绕而不知他日之梦里云霄。

阿凤不晓今日之达夫为昨日之孤独者的哀愁。行走在长安河之滨,回望子午栈道,思宁陕之昨日,往今之故乡。随作《宁陕的前世今生》———下篇,以解相思之苦,共探秦岭龙脉宁陕之秘境瑰宝。

阅儒家集大成者——仲尼圣贤所编《尚书》一书而知,夏禹之际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即指包含今秦岭以南“南山老林”境内的千里沃野,万里河山。

古代梁州覆盖今陕南、陇南、四川、云南、贵州,皆为梁州之域。据子南考证,远古夏朝的史官们以名人之言之盛为易于他人接受,故而假借大禹之盛名,著书立说。大禹所著《禹贡》为夫子编撰古籍之大成者——《尚书》中的一篇。

子南以为“大禹治华阳黑水而立梁州,开疆立土南山老林而启教化。秦岭富大江南北而传龙脉,宁陕聚岭南巴蜀而至惠达。”

从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中《穆天子传》记载可知,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之事。

周游路线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 “飞鸟之所解羽 ”的“西北大旷原 ”,终自天山南路归都。第五卷,则叙述周穆王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的事迹。

其中的前五卷详细记载周穆王在位时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也记述了周穆王得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八匹好马,御者造父,伯夭作向导,在十三年至十七年进行了一次西访西王母的远行,行程三万五千里,以观四荒,越过漳水,驱驰阴山、内蒙古高原、西绝流沙等地,见到西王母。

第六卷记周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在这最后一卷抒写了周穆王对其美人盛姬的执著情爱和刻骨相思之情,称之为《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子南感慨“开天辟地立盘古于大成,英雄爱美成就于穆王盛姬。”

在宋朝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宋太宗赵光义之敕编纂的中国类书之冠《太平御览》乐舞门中,以及王隐《晋书》中记载。

当周穆王东游于昆仑(秦岭),古人称秦岭为昆仑,立太白山六月积雪之巅拔仙台(3767米,秦岭主峰,中国大陆东部最高峰,名山之一,夏商称悖物山,周称太乙山。)一览天下之时。

风和日丽,紫气东来,群贤汇至,盛姬歌舞相伴。《周穆王》曰:“有偃师者(河南洛阳)缚草人,以五乐依之,使舞,王与美人盛姬观之,草人以手招美人,王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摄,欲逃之。”

太上老君观而不语,掷净瓶于秦岭太白之东的终南山长安河畔,一道金光落地,盛姬,草人与偃师者皆消失也。周穆王惊讶,以为此地乃众仙相聚之地,言死后必葬于此地之东与盛姬尽享东至紫气。

远古民间传说这道金光落地之处乃秦岭南山老林宁陕境内长安河畔的平和梁,太山和龙王交汇之处的宁陕城隍庙和老母台,此地乃周穆王和盛姬死后栖身之处。而穆王和盛姬衣冠墓所立之地在今宁陕县之东与其相邻的镇安县穆王乡(今木王乡)境内。

子南心想“若夫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思辩,以游无穷者造化之其德,彼且恶乎待其怀才不遇之哉?”

故子南以为“至人无己于不敏之名,神人无功于化影之形,圣人无名于不虞之誉。”

盘古开天,苍天造化,万物弄人神奇之处在于,太上老君修道成仙之处就在今镇安境内。

宁陕境内县东也有太山(泰山),龙王铁炉坝等地名,相传此乃太上老君炼丹之处。子南自幼生于斯长于斯,相知于乡里奇山异花于纷呈,甚是美哉!

更不用说《穆王天子传》中提到的“有偃师者(今河南洛阳)缚草人,以五乐依之。”

在这其中谈到的偃师者(今河南洛阳东高新开发区)人士所居住之地,正是子南外公祖籍之地。

子南外公自幼生长于斯,少年走西口讨生活于秦岭终南宁陕,身担货囊,穿行于终南山水林间。二十世纪初期扎根于宁陕,参加陕南抗日第一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随后在此地娶妻生子,终了一生。

而在此地附近亦有被三国枭雄曹操安葬于此地的战神关公的头颅墓地,以及供奉关帝爷的关公庙宇。

子南认为“英雄难过美人关于穆王,大江东去浪淘尽于麦城。铜雀春深锁二乔于雀台,桃园结义成三国于赤壁。开祖列宗之教化于终南,兴邦立周相爱不弃于宁陕。”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子南亦以为《山海经》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对楚国段的长江非常了解,而且《山海经》多详东南而简略西北,对西北地理的里数距离与事实相距很大,可见作者没有亲自己到过西北,只是道听途说,可见山海经的作者是楚人。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穆王传》,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在子南看来“始有传说和经文于山海,启蒙教化惠民于尧舜。治三江不入门于大禹,成华夏文明渊源于秦岭。”

《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故事。

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自宗周(通说认为指洛阳,另说指镐京 )出发,渡过黄河,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到达西王母之邦。

此处镐京就是指坐落于今陕西西安城之西鄠邑沣河之滨的秦镇。据镐京遗址及考古《史记·周本纪》,文王死于武王二年(公元前1058年),武王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

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和丰京一起并称为“丰镐两京”,是西周时代的首都和京城,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称京的都城,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

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在《诗·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记载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的灭亡。

在子南眼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整一碗羊肉泡神清气爽,咬一口肉夹馍口鼻喷香,咥一口凉面神仙不当。”

这里所提到的陕西三件套之一的凉面就是发端于鄠邑的秦镇。这地方的凉面居八百里秦川之首,也是颇有特色,见者无不圪蹴在那凉面案子旁咥一碗。子南少年时期求学于斯,每当行走于街户乡里,看见红红的油泼辣子拌凉面就忍不住咥一碗以解口福之餐。

而《大秦赋》和《大秦帝国》影视剧中提到的《诗经·秦风·无衣》也是秦人崛起于春秋战国,开立国固本之先河的写照。

子南心之所快,随高歌一曲,“岂曰无衣?秦疆万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岂曰无衣?与子偕行,王于兴师,修我乘骑,与子同奔。”

在子南看来,“八百里秦腔齐声扬扬,声震于三秦大漠未央。三日不食语音震梁,岂曰无衣于立国兴邦。”

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西安沣西新城),镐京在东(西安沣东新城)。

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

此桥长石搭建,只可两人交互而行,俯卧于水波之上,横跨沣河两岸,慧泽乡里。远看如彩虹依波而起伏天地一色,近看蜿蜒如长龙卧波过江,甚是壮观,神奇之处在于历经华夏五千年而依然汇通南北。子南在少年求学之时就读于斯,常过此桥而叹为观止。

子南曰:“穆王西游东游彰华夏文明而威服四方,丰镐之水常清而惠达三秦八百里山川。镐京创长安之首府而怀柔爱民于九州,秦岭沃野千里而成中华之龙脉于终南。”

四川在夏商时期称之为华阳,而黑水则指的是今天的汉水。九州为当时地域之分,而非行政划区。梁州名取自“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之意,或言因境内有梁山,故得此名。

这里所提到的“梁山”指的是自西向东横贯秦岭龙脉南麓的三座大梁:即西部的东梁,中部的平河梁,东部的牛背梁。

东梁在今G5京昆高速秦岭服务区景区附近(今陕西宁陕县江口镇七亩坪境内),有南梁与东梁相连的一大片草甸以及东梁向西延伸的山梁构成。

G5京昆高速秦岭服务区景区地处华夏开国立本之东梁,群山逶迤,山青水秀,为巍峨的群山和茂盛的原始森林所环抱,环滁皆山也。山俊河曲,林密叶盛而又翠绿,天空湛蓝,时不时飘过一朵云彩。

子南过往立于景区广场之时,空气清新扑鼻,沁人心脾,景区周围景色迷人,目之所及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景区中央建有坐北朝南大型华夏龙脉之浮雕,缔造华夏历史人物造型各异,神态逼真,给行人和观者以震撼。

正前方所立华表端庄严肃而不失华丽和威严,各种反眏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连,以及彰显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图文并茂为景区增光添彩,人文教化文得以济达,华夏文明传承得以体现。

东梁取其名皆是因位此梁于太白山之东而得名,最高点海拔2964.60米。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广袤无垠的高山草甸,有高大挺拔的冷彬树,还有不大的沼泽湿地。

所以这一地方备受广大驴友和摄影爱好者的喜爱,在旅游圈内有“冬上梁,夏进沟之说。”

在子南的思绪中,“紫气东来春满楼,烟花三月下梁州,秦岭芳草碧连天,东梁俊秀润神州。落霞与孤鹰齐飞,冬雪共长天一色。”

沿着G5京昆高速继续向南就到了南山老林汶水河边的海棠苑。海棠苑地处宁陕境内筒车湾镇南,老村地处山顶地域开阔,海棠环抱。新村青砖素瓦,井然有序。此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幽静而不失大雅。

有河边公园置于汶水河边,虽小但环境干净整洁。这里也是北京中央办公厅扶贫帮困的地方,一批又一批的扶贫人舍家弃子,远离繁华的京城都市灯火,扎根于海棠乡间地头,走村串户,扶贫帮困,慧泽乡里。

一波又一波的帅哥和靓妹素装胶鞋行走于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与寒舍和村落。更不用说,扶贫队员们常住于此,常年四季心系海棠村的脱贫致富,为此地的乡民谋福祉。

村头有扶贫帮困展览馆,子南曾亲自登门拜访,馆内收藏有中央办公厅领导同志来海棠村访贫问苦的照片和文字资料,看后受益匪浅。

见此情景,既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世,观此世纪盛景,万世之功,也会与子南一样喜形于色,重吟《春日》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子南眼中,“汶水河边花儿开,海棠艳丽蜂自来。胜日寻芳汶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扶贫帮困总是春。”

在海棠苑之东北有苍龙峡景区。景区内峡谷内山体古老,地形复杂,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其荟萃奇峰、异石、飞瀑、潭溪、枯藤、翠竹等自然美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寻古和猎奇探险价值。

自G5京昆高速筒车湾收费站下京昆高速东行,横穿麻家山隧道就到了中国秦岭悠然山高山湿地景区。景区位于终南山脉南部中段——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海拔1200米。

景区层林叠嶂,气候宜人。悠然山高山湿地才有的芦苇、红柳及万亩野生海棠等自然、原生态的环境,形成了秦岭山脉独特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

悠然山在返璞归真的同时充分融入了的居住理念,以“景观是栖居的家”为设计理念,建筑风格迥异,唯美委婉,精美的现代居室风格展现简约之美。

一期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白金酒店、豪华别墅式酒店、时尚会所、酒类品尝、中西各色美食、会议室、家庭影院、棋牌室等娱乐休闲设施,另有滑雪场、悠然山兰花博物馆、托管式儿童服务中心、停车位等多元化配套设施,呈现新型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的新坐标。 

顺着汶水河继续向南就到了“鸡叫鸣三县”的三河口。此地是宁陕,佛坪和石泉等三县交界之处,建有雄伟壮观的引汉济渭蓄水大坝。从G5京昆高速大河坝收费站下高速逆河而上就可前往,交通非常便捷。

而引汉济渭工程也是宁陕自远古时期至今最大的国家投资项目和工程,此工程造福于三秦大地,初期惠至八百里秦川,远期三期工程还将延伸至延安和榆林。

在子南目之所及,皆是“高峡出平湖于三河口滋润三秦之父老,饮一江清水于宁陕造福三千万之福址。”

“引汉济渭”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重点工程。该工程是将汉江之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等5个大中城市的给水量。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是缓解近期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该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的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也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子南回头望,“鸡鸣三省夜长安,河汇一处富秦川,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秦岭半壁山。”

工程主要由三河口水库和秦岭隧洞、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工程、黄金峡水源泵站、黄金峡水库枢纽等五部分组成。

引汉济渭工程拟按“一次立项,分期配水”方案建设实施,2020年、2025年调水量分别达到5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2030年调水量达到最终调水规模 15亿立方米。

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西安和关中地区用水紧张问题。可基本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大中城市,长安、户县、临潼、周至、兴平、武功、泾阳、三原、高陵、阎良、华县等 11个县级城市,以及高陵泾河工业园区、泾阳产业密集区、扶风绛帐食品工业园区及眉县常兴纺织工业园区等4个工业园区的近期用水需要。同时可增加渭河生态水量,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工程总工期11年,估算静态总投资146.6亿元,总投资154.03亿元(项建评估投资)。该工程总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水量,受益人口1400多万人,还将使500万亩失灌耕地有水可灌。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关中地区总供水能力将达到75亿立方米,可基本解决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五市区及26个县、市工业和城镇用水问题。

在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由37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450立方米左右,人均用水量将由20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300立方米左右,新增城市工业生产可用水量近14亿立方米,可支撑国内生产总值4000-7000亿元,支撑400-500万人的城市规模,从而为陕西关中的率先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2017年11月25日,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出口段6500米隧洞正式贯通,这刷新了隧道独头通风世界纪录,也标志着世界第二长水利隧洞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子南感慨,“古有郑国渠富饶八百里秦川于嬴政,今有引汉济渭滋润千里沃土于宁陕。”

平河梁属于秦岭的支脉,海拔2280米,在今宁陕县城北36公里处。境内有宁陕县平河梁森林公园相随,路曲而水秀,群山逶迤,林深树密。公园主峰平河梁顶,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子南登上平河梁顶峰,一揽群峰,真是“四顾群山座座低,翠柏松涛阵阵鸣,蓝天白云鹰翱翔,芍药灼灼带露浓。”

春风送暖,草木萌生,桃柳争妍,蜂飞蝶舞,以大地为纸,轻风为笔,把绿色带入原野、崇山峻岭,把璀璨的色调染于花果之上,将淡绿洒于湖泊、河流、森林,勾勒出一幅浓墨色彩的春天油画。

盛夏之时,林海绿浪,凉风习习,夏山如碧,下雨雨人,烟岚缥缈,骄阳雷雨,变幻无穷。秋来枫林尽染,万山红遍,野果累累,味美色艳。冬临飞雪漫开,银装素裹。

冬季,每当子南来到平河梁,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宁陕平河梁森林公园山高、云淡、风劲,极目眺望,北方的厚重阳刚雄浑大气,南方的俊俏妩媚温软灵秀聚于此。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山,森林茂盛、峰林矗立、冷杉健硕、杜鹃吐芳、草甸生香、冰川似海。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1%、常年平均气温12℃、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5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走进平河梁便可感受到“一脚踏南北、一天历四季”的豪迈与旷达。

面对如此美景,子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感慨到,“秦岭不用秀山川,终南自有千重山。修身不用登高堂,岭南自有大道藏。出行莫怨孤单随,子午栈道马蹄飞。荔枝莫恨无君识,山中自有海棠栗。昆仑欲遂腾飞志,太白勤向平河梁。”

十八丈瀑布为河梁森林公园又一胜景。位于县城北约15公里处。瀑布高30余米,宽约10米,瀑布从悬崖顶上的裂隙中飞流之下,倾泻崖下深潭,形成水帘,散出一派迷离的银光。

瀑布如阵阵沉雷,借助水潭崖壁的回音,演奏出非凡雄伟的乐章,水雾弥漫,如烟如幻,其色其声,使人陶醉。

210国道贯穿公园全境,瀑布距公路约1公里,羊肠小道,青树翠蔓,景色雅致,交通方便,每到春夏金秋,游人接踵而至,走进瀑边,倍感清凉透彻。

这里是一片天然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其境内有宁陕县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可进行五花八门的特殊旅游,或探险、狩猎,或攀岩、滑雪;或采集标本,或科学考察,或蜜月度假,中外游客无不为其妙景而感叹折服。

景区内地貌独具特征,不仅有旷野广阔的的千亩 秦岭腹地大草场,有气势壮观的火山口,又有飞流之下撒金碎银的瀑布,曲径通幽的茫茫原始森林,还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

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麝鹿、飞鼠、锦鸡等珍稀动物栖息林内,大鲵小鲵流动于溪流。这里更因四季景致变化无穷,美不胜收而令游人乐不思蜀。

子南以为,“大禹治水惠泽苍生为民谋福祉,平河梁人间福地景色绝美甲天下。”

而东部的牛背梁就是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轻车简行,专程来到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东部,地跨长安、柞水、宁陕三县,总面积16500公顷。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与宁陕县东北相邻的柞水县营盘镇,海拔1000--2802米,其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是都市人休闲的好去处。

牛背梁位素有“天然药库”、“动物乐园”之誉。这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留下了孙思邈、罗时义、王家成等古今中草药名医和当代科考队员的足迹。

由牛背梁山麓到巅峰,有10多公里崎岖山径。来这里游玩可感受到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之秀。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在中国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秦岭被称为“月亮山”,是人们接近日月神德和力量源泉的地方,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秦岭山脉在一路东进中,向南拐了个弯,昂起了两千八百多米的头,因其山脊像牛背而得名。

亚洲第一隧道---18公里长的终南山隧道从其腹部穿过,景区内群山雄峙,峰峦叠嶂,多数地方沟谷深邃,峭壁悬绝,河流水清流急,变化万端,自然景色雄浑壮便是秦岭东段最高峰牛背梁景区。而登上牛背梁、朝拜父亲山便成为秦岭南北子民世代之梦想。

在子南心目中“习主席心系百姓之福而兴华夏于秦岭,绿水青山造福于万民而富神州于环宇。”

前面提到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

《禹贡》此篇中所提到的“华阳黑水”并非指得是今天陕西周至的黑河之水,而是今陕西汉中之汉江(汉水)。

夏代汉中褒河境内建有褒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辖地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褒国崇尚以玄色(黑色)为上贵之色,故高阶之士皆着黑色(玄色)服为上,故而称境内滋润万亩良田之水为黑水(今汉江)。

玄色是指一种黑中泛红的颜色,但是在汉代之前,普遍指代蓝绿色或青色,在周朝“玄”字多是指代天空,意指蓝色,但是到了汉代,就被重新的认定为天空的本色,也就是太阳落下时的颜色,正好是黑中泛红呈黑红色。

玄色最早出自《礼记》的“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而“緅”字代表赤色,“缁”字代表黑色,玄色就位于这两者之间。大体上来说在周朝,玄色是指代蓝绿色,到了汉代才被定义为黑红色。

令子南惊讶的是,现代也有人用玄色代表纯黑,尤其是现代女性在挑选服装方面称“黑色为百搭”就是取其“兼容并包”和“高雅”之意。由此可见,当今时尚潮流的追星族们潜意识地在文化和潮流的追寻方面和远古先民的看法是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周文王姬昌所作“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周易》或《三易》)书中认为玄色是源自上古神兽玄武,“武”字在古文中和“冥”相通,代表着黑色,再加上玄武是由龟和蛇的形象组成的灵兽,灵感来源就是古时最流行的龟卜,而龟背也是黑色,所以玄色也泛指黑色。

子南认为从史料、天文和地理方面考证来看,在远古时期,昆仑(秦岭)和巴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森林茂盛,山涧和溪流众多,江河浩荡。

到了殷商周时期,特别是秦岭和巴蜀地区的人们与华夏其他地区经济和文化交往增多,当人们行至黑水(汉水)之滨,从远处眺望浩荡的黑水(汉水)时,看到的自然是蓝绿色或青色,故用玄色(黑色)代指黑水(汉水)。

黑水就是汉水,《禹贡》说:“黑水西河惟雍州”,又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则知,黑水为雍州和梁州的界河,那必是汉水无疑,因为雍州和梁州的分界就是汉水,汉水上源至今流经张家河镇的一段有黑河之名,黑水西河惟雍州--说的是汉水和黄河(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为西河)间为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说的是四川(四川古称华阳国)到汉水为梁州。 

褒国,国君为有褒氏,姒姓,夏伯禹(大禹)的儿子,夏后(即王)启是兄弟。有褒氏在今天的汉中市以北,在汉中盆地西部,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有褒城镇)、留坝县。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北部有褒河。

最著名的人物是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第二任妻子褒姒。史记记载褒姒是弃婴,周幽王第二任妻子,但从褒姒的名字规格(国姓加国君姓,应为褒国国君之女)和周天子婚姻传统(历来和夏朝贵族褒国世代友好并联姻,如周文王娶太姒,太姒为周武王和周公之母),以及褒姒的儿子名为伯服,伯意味着他是长子。

申候为了女儿申后和外孙周平王,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并杜撰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

子南回顾历史,畅谈今日之盛,可见“华阳黑水并梁州而富甲天下,千金难买她一笑烽台戏诸侯。褒姒美艳而沉鱼落雁于幽王,貂蝉眉目而闭月羞花于吕布。”

盘古开天地,终有所成。明末清初地处秦岭中段南麓的南山老林的宁陕是流民的栖身之地。当时的陕南包括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这里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

这里人户稀少,田地大多荒置,呈现出一派“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荒凉景象。

明末清初,巴蜀四川盆地经过长期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采取两湖两广填四川的做法。

两湖两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而当时涉身其中的“陕南移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当时陕南移民的历史变迁在原陕西省副省长孙达人教授论著中多有论述,其所著《陕南移民史》在子南刚参加工作时就已拜读。

子南想起跋山涉水的迁徙的人群,不由得想到,“久居南山城不远,花开三日瓣更艳。云横秦岭家何在,万紫千红总是春。”

由此可见,居南山老林而弃长安三界于不远的终南山并非只是流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华夏大家和名人隐居于此修大义之学,思治国之良策。自远古至今就有芸芸众生舍名利于不顾,而浩浩荡荡行走于秦岭七十二峪和南山老林。

如唐代名士储光羲(约706-763),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祖居润州(江苏镇江)延陵人(今江苏常州市金坛),祖籍山东兖州。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

储光羲也是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及第的状元,被古之延陵(今江苏常州市金坛)称之为江苏润州延陵(江苏常州金坛)的人文初祖,开盛唐江南山水田园风景诗歌之先河。

后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后入秦,隐于终南山。

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其代表作品有《田家即事》《钓鱼湾》等。

至于写景诸作,如《述华清宫》《游茅山》《题陆山人楼》等,或气象雄浑,或清凄宛转,风格又自不同。写旅途的凄苦,如《寒夜江口泊舟》,写离别怀人,如《京口送别五四谊》,都感情真挚,颇为感人。

与孟浩然、王维、裴迪、祖咏、綦毋潜等交往唱酬,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苏辙于唐代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储光羲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

乾隆赞不绝口的说储光羲是“江南老名士”。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

天宝末,奉使至范阳(今北京)。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奸,荒于政事。

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储光羲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

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储光羲因晚年失节,《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其事迹散见于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70卷,已散佚。所著《正论》15卷、《九经外议疏》20卷。今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而使子南万份惊喜的是,这位江南有史可记的第一位状元,也是身居唐朝开元和天宝文坛大家的褚光羲竟然隐身于秦岭终南山的宁陕境内的太山庙的东沟(今宁陕县太山庙镇)。

此地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奇花异草各不相同,也就是前文史料中提到的周穆王和美人盛姬死后葬于秦岭南山老林之地。

其宅地之西有金光落地之城隍庙和老母台,与之相邻之东有穆王(今商洛木王镇)和盛姬衣冠墓。在其南有太上老君炼丹之处铁路坝,在其北就是太上老君修道成仙的塔云寺。

更加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苏陕交流协作中,援助宁陕县协同发展的对口县竟然是江苏常州金坛区,也就是唐代开元和天宝年间的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也正是唐代文坛大家储光羲在今江苏的祖居之地儒林镇。

这就是冥冥之中世事无常,天地造物,神奇而自有命中注定,大同归一,而又不失人间温情。

诸氏家族在南山老林的宁陕繁衍生息千年,香火旺盛,家丁兴旺,各兴其业。所有这一切得益于秦岭日月之精华,清新之空气,山川之秀美。

子南心生感慨,“开元烽烟四起于安禄山狼子野心,天宝烟消云散于郭子仪老骥伏枥。盛唐名士倾心山水田园于终南,秦岭多俊秀招蜂引蝶光羲于南山。苏陕协作东西合作求发展于金坛,天地合一穆王不知光羲文才于宁陕。”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下发了一道圣旨,号召大清国的子民积极前往四川垦荒,并表示四川境内土地,不管原来是有主还是无主,在没人耕种和缴纳粮税的情况下,新移民只要愿意去开垦,垦荒土地就全部归属新移民。

至此时山西一处移民圣地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大槐树,又称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山西洪洞县也就是京剧《玉堂春》中《苏三起解》一折发生之地。

《苏三起解》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

大槐树是陕南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全球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更是秦岭南山宁陕境内移民的渊源。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在子南的记忆中,“生于斯长于斯,少有人家知于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灰。旧时谢家堂前燕,飞入寻常花无蕾。”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在子南看来,“怀寻根之所寄辗转流离于他之乡,忆根之所往而缅怀先祖之思于大槐树。栖南山老林之富足而繁衍生息于秦岭,借青山绿水之东风浩荡而惠泽于宁陕。”

时止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浙江嘉善人项忠(刑部员外郎)提出的处置百万襄樊流民的《抚流民疏》得到明宪宗的采纳。朝廷正式改变政策,以“相度形势,置府县,安抚流民”为应对之策。

后因项忠对流民招抚不力,貌似招怃,实则驱赶和剿杀众多流民。随后改由原杰(左副都御史)提出的《处置流民疏》得到明宪宗采纳。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五月(1476年5月)命左副都御史原杰抚定流民,设勋阳府(类似今天的深圳特区),地处今湖北西北部的勋县,郧阳抚治范围较大,辖湖广、河南、陕西、四川的境内地界,下设八府九州六十五县。

八府为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和夔州府;九州为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州、夷陵州和宁羌州。

范围东起湖北嘉鱼,西到甘肃与陕西交界处,南至洞庭湖,北到陕西洛南至河南漯河一线,辖区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达1000多万。

在招抚流民之前,原杰早年巡抚地方有着丰富的治民经验,他不仅参考国子监祭酒的周洪谟撰《流民说》,上书《处置流民疏》得以采纳,还从身为吏目的文会所上的“分田地,设保甲,厚风俗”建议中得到启发,在“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至则宣朝廷德意,问民疾苦”后“诸父老皆忻然原附版籍为良民”。

接旨赴任以后,原杰会同荆襄相接的诸省官吏,勘察完流民,认为建立地方行政体系已经成熟,在上报成化天子后,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6年12月)下旨“开设湖广郧阳府,并设湖广行都司、卫所及县,抚治荆襄。”

在郧县的基础上,设郧阳府统辖四省交接的广大区域,由此标志着荆襄山区由乱到治,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

本着体恤民情,彰化朝廷教义,原杰深入流民住处调查走访,向朝廷写出《处置流民疏》,建议将秦巴山区、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等合并为一个新的特别区,轻赋安民,设置卫县,添设司府。

具体方案是:将襄阳府所辖的郧县、房县、上津县、竹山县划出,从竹山县划出竹溪县,从郧县和上津县划出郧西县,从汉中府洵阳县划出白河县,一并管辖,设置郧阳府,府地设在郧县。

在西安府增设山阳县,在南阳府增设南召县、桐柏县和伊阳县,再将郧阳、襄阳、荆州、安陆、南阳、西安、汉中和夔州等八府统一管辖,实行抚治,并置湖广行都司,抚治中心设在汉江边的郧阳府。朝廷采纳了原杰的奏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郧阳抚治。”

勋阳抚治设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同时设立了郧阳府,在郧阳府设立巡抚衙门,并由相当于现在省军区的湖广行都司进驻。府衙设在郧县。

郧县地处汉江、堵河交汇处,水上交通便利,特别是当时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路是主要的交通干线,经堵河可达巴蜀,由丹江可入商洛,而汉江则上可直达汉中、下可直达荆襄及武昌以至南京,可谓“六省通衢。”

郧阳城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县城,一朝成了知府衙门、巡抚衙门和行都司驻地,城池大规模扩建,修葺屋宇,修浚水道,拓宽街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郧阳小城一跃成了“雄藩巨镇。”

在当时,郧阳城成为汉江上最大的商埠,到处是商铺、会馆,酒肆、学宫、校场。郧阳抚治存在了204年,跨越明、清两个朝代。

而郧阳府存在了近500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郧阳专署。1994年地市合并后,使用了数百年的“郧阳”这一名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于今宁陕县境内设置“五郎坝巡检”,归属郧阳府节制和管辖。

巡检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

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

至此,宁陕南山老林正式设司建制,行政区划得以完备。地处秦岭龙脉之精华的宁陕县以“五郎坝巡检司”的标签正式走上华夏文明的舞台,演绎多姿多彩的宁陕历史文化底蕴。

子南以为,“项忠之不忠置流民疾苦之不顾,原杰之疏导惠民安家立业南山之昭化。五郎之巡检赋意宁陕山川教化之大成,郧阳之抚治谢场于终南乡里沃野之富足。”

在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宁陕五郎坝巡检管理的地区归属勋阳府镇安县穆王乡(今镇安县木王乡)“五郎保”节制和管辖。设五郎坝巡检司官署于子午栈道的五谷关(今宁陕县城)。

五谷关原系子午栈道上由北向南的第五座关隘—五谷关,前四座依次为石羊关(子午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后因民间传说杨五郎曾在此驻防,改名五郎关。

镇安县历史悠久,夏朝属酆(丰)域之地,殷商、西周为蜀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归楚郇阳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镇安属汉中郡辖地。

西汉时,镇安属汉中郡西城县(安康)辖地。东汉末期(公元188年~220年),镇安归益州汉中郡(汉中)。三国时属郇阳辖地。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西安)南部及平阳北部设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撤丰阳,镇安属上洛郡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

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分丰阳西(即今柞水县界牌湾以南、宁陕县的东北部及镇安县辖地)置安业县,属商州,镇安从此时起开始设县。

唐景龙二年(708年)安业县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年)改名乾元县,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后汉乾佑二年(949年)改名乾佑县,属京兆府。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乾佑县属永兴军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县属该路京兆府。金朝废县,降为乾佑镇,入咸宁县隶属西安府。

元代,咸宁属陕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乾佑县,属金州辖。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为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辖。

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检司北置县,取名镇安,属西安府。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商州。

清雍正三年(1725年),镇安属商州辖,商州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西安府建制,镇安由汉中道管辖。

宁陕置县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划长安、盩厔(周至)、洋县、石泉、镇安五县边境地段为其辖区,直隶于省,属西安府。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厅治迁老城,地处今宁陕县城关镇北十五里老城乡(今属宁陕县城关镇),于焦家堡(今老城北)置五郎厅,首任通判叶璐。

清嘉庆五年(1800),清仁宗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大起义爆发。为了保护省城西安,仁宗准在五郎厅之关口筑城建镇(关口新城,即今宁陕县城),添设宁陕总兵驻此,并赐名宁陕镇,即“镇守五郎关口,安宁陕西之意”。同时,将五郎厅改名为宁陕厅。

嘉庆十一年(1806),宁陕兵变厅署被废。十三年(1808)厅署迁驻宁陕营总兵署内(今宁陕新城)。十八年(1813),修筑厅署城桓工程告竣,厅治迁回老城。

嘉庆六年(1801年),宁陕镇首任总兵杨芳到职。宁陕厅后改隶汉中府(今汉中),不久又改属兴安府(今安康)。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因欠发粮饷问题,营兵杀死军校,发生兵变。宁陕厅署毁于一旦。

明嘉庆十二年(1807年),撤销宁陕镇,改设汉中镇。次年,总兵正式移驻汉中。同时,将宁陕厅署迁入原总兵署内。十八年(1813年),厅署城垣修筑工程告竣,厅治方迁回老城。

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宁陕全厅人口达12.9万人。《宁陕厅志》载:“全县人中楚、蜀人居十之五六,江西、湖南、山西、两广、河南人十之二三,土著者十之一二,最少者山东、甘肃、直隶、浙江数省”。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陕厅为“宁陕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将县治迁至关口新城。但宁陕境内地域辽阔,山大人稀,历代县府“鞭长莫及”。民国初期,境内盗贼出没,扰害人民,闹得民不聊生,田地荒芜,民众四处逃荒。

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境内竟只剩2.8万人。1949年12月5日,关口解放,宁陕县人民政府驻此。1950年11月27日,将宁陕县小秦岭以北(今广货街以北)的荞麦地、干沟、鸡窝子、喂子坪等地180平方公里划归长安县管辖。

1956年5月20日,将镇安县的后池乡和栗柞乡的第4村划归宁陕县。同年6月将汉阴县的铁炉、龙王乡划归宁陕县。

1958年12月,宁陕县并入石泉县,为石泉县宁陕协作区。1961年9月,将宁陕原境从石泉县析出,恢复宁陕县建制。

至此,子南心中释然,对于宁陕的前世今生终有所悟,真是“寻南山之谜底而鹏程万里而终有所得,立县建制图宁陕展翅高飞而慧泽乡里。”(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