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二一年六月二日之晨,四周寂静无声,子南张小华看窗外乌云密布,风雨将至,一落叶随风飞舞快然自足,不知雨之将至,流觞曲水,概能解子南思绪之苦。

子南怅然无所事,居陋室于明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无华府美食之悦,一案一遐,亦足以畅叙人间幽情之豁达。

若合一契而情随意迁,思绪盎然,未尝不临文嗟悼以释心中寂然。思宁陕之今昔,随作《宁陕的前世今生》一文以慰心灵之宁静,文以解他日游览之惘然。

宁陕居中国秦岭中段南麓,龙蟠虎卧之地,坐拥太鳌之巅而俯视天下苍生。自古就是华夏中国名士和大家修行于云雾缭绕的山川之间,修身立道固本之福地。

前有殷商时期老子李聃舍太子之位于不顾,盘青牛西出涵谷关,止秦岭中段北麓宁陕之边的楼观台落地成仙,成为华夏中国道教始祖。

后有春秋战国时期居宁陕县南谷之岭,置天下大事于鼓掌之间,谈笑间灰飞烟灭,运筹帷幄合纵连横之国运于草麓之前,结茅屋山溪于谷岭的鬼谷子,其道尽天下儒道之有序,法家之立度,墨家之精细,兵家之伐谋,纵横家之簧舌。

子南以为“老子坐宁陕之北而教化民生之爱恨情仇,谷子居宁陕之南而谋天下苍生之福祉,皆为宁陕风水宝地之缘故矣!”

更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紫阳张道真人,自幼研习崆峸道教金刚经,游学教化宁陕山民于此,终究得道成仙。

至唐代贞观之治和武曌时期居洛阳白马寺主持冯小宝方丈和一代女皇武昭仪演绎一道脱俗绝尘的唐代风情。而一代高僧冯主持就是来自于宁陕境内东南太山和叶坪之间的胭脂坝和绿姻沟。

兴起于宁陕农家草屋,修行于兴安府邸之东关庙之佛寺,得道之后自宁陕古子午栈道家中启程,北出斜谷子午栈道,入大唐朱雀鸿门成一代高僧,兴风唤雨纵横人间。

远有汉代刘邦之妻吕雉借军师张良之策,邀迎“商山四皓”出南山老林,赴长安去汉王刘邦改立太子刘盈之位的四位高人就是来自于居宁陕子午栈道古地五郎关,腰岭关,石羊关等三关之地。

宁陕在秦庄襄王立法度之威严,修法家之安邦定国之道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大家商鞅的属地,此时宁陕是归商州镇安郡管辖和节制。

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自古就有南出西京长安朱雀鸿门,行走于子午栈道,向南踏金岚古道,行商于岭南粤州(广东) ,大理(云南),贵州(夜郎)和大昭(广西)等沃地,携砖茶和贡品穿梭于秦岭和巴蜀蛮荒之地,行走于林间小道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因为宁陕境内的辖地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属金岚古道之北段之缘故也。

在子南看来,“云贵砖茶跃云端,金岚古道居终南。晨雾弥漫荔枝远,子午栈道香长安。”

在殷商时期,宁陕境内秦巴山地归属巴蜀古国节制和管辖,其后逐步形成以宁陕子午谷道为路径,联通西京长安于巴蜀之地的巴蜀毒道,金牛道(金岚古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今子午栈道)”等四道,逐步演变成为北联八百里秦川,南通巴蜀涪陵的交通中枢。

而子午谷道在陕西长安县南子午谷,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郡的一条谷道,长300余公里。其在今陕西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和喉舌。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余里,取自《易经》之意。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故称之为“子午道。”

而“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涪陵郡,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公元983年,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一书中把“ 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名为“ 荔枝道(子午古道)。”

在子南看来,“一骑红尘妃子笑,遥知宁陕风雨来。纵有千树梨花开,不知南山故人来。”

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陕还没有划区成型,宛然如盘古开天,师法自然,设郡立县。早至秦庄襄王立法度之威严,修法家之安邦定国之道时期,宁陕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改革大家商鞅的封地,此时宁陕境内山岭和江河统称为“岭南”归属商郡管辖和节制。

待到春秋战国秦惠文王嬴驷执牛耳坐北朝南期间,北扫义渠肤施(今延安),灭义渠之王于温柔故里,今有戏子演绎芈八子《芈月传》以展其风花雪月之柔情。西平巴蜀芙蓉之城成都,设巴蜀郡,置李冰父子管辖节制,成就都江堰之河渠,沃野巴蜀及至美名天下。

东出涵谷(今潼关),得魏国上党十五郡,前出河东之魏疆,饮马黄河之水。南下商於(今商洛)之山地,斩杀春秋战国时期改治理新法家之大成者商鞅于封地。

于子南而言,“温柔故里灭义渠王于肤施,踏巴蜀毒道享河堰富甲于六国。远交近攻鏖战立威于河东,革新立法知君臣皮毛于商淤。吸太鳌六月飞雪之精华于长安河,纵横千里之沃野秦岭于宁陕。”

及至春秋战国秦惠文王嬴驷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汉中郡,因其郡署设在汉水中游得其汉中郡之名。治南郑(今陕西汉中),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至西汉时期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汉江北岸中渡台)为郡署驻地。

汉中郡下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辖境于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之地,涵盖宁陕沃野千里,取其名为“南山老林”而代之。

在子南眼中,“岭南山地多姿彩山珍富天下,南山老林多俊秀山川流水甲桂林。”

随着春秋战国合纵连横,攻伐连绵,今日结秦楚之好,明日于怀王为质于渭水之北咸阳。咸阳之所以为其名,盖因所建之城皆在渭水之北朝阳尔。古之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矣。

此时名不见经传的吕布奔走于商贾熙熙攘攘,踏黄河欲结秦晋之好之时。拜读于宁陕之南鬼谷岭茅舍的张仪,携簧舌一张,揣安邦定国之策于怀,诚惶诚恐地突兀奔途于宁陕境内的子午谷道,以图封侯列相。

随饥色于宁陕境内秦岭之龙脉,食五颜六色的山果和带有天地灵气的山泉果腹于安。和尘土扑面而至,与饥肠辘辘的张仪徒步相向而的是庠序于鬼谷岭谷子杏坛的苏秦是也。

君不见此时苏季子(苏秦)华盖灿灿而威严,束冠博服于宁陕谷地之吸日月精华,含宁陕境内秦岭龙脉之甘露于喉舌,华府驷马急掣而风也止焉,佩六国相与高亭相依而余音绕梁。

看秦岭风光,踏宁陕秘境,子南心中想到,“战时春秋明月之光张仪可待,平时合纵连横之利苏秦可沽。皆因秦岭龙脉于宁陕之源可期,聚日月之精华于宁陕之地可得。”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于今宁陕县境内设置“五郎坝巡检,”归属郧阳府节制和管辖。

巡检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

巡检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

至此宁陕南山老林正式设司建制,行政区划得以完备。地处秦岭龙脉之精华的宁陕县以“五郎坝巡检司”的标签正式走上华夏文明的舞台,演绎多姿多彩的宁陕历史文化底蕴。

在明末清初时期,宁陕境内之地尽归湖北勋阳府保康县(今属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节制和管辖,称之为“保康地区巡检。”

而保康县地处鄂西北也,今县府设襄阳市西南,东依襄樊,南临宜昌,西接神农架,北交武当山,取保康县之名意为“保民康乐。”

保康县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正式单独设府建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发祥地。

盖躬耕于隆中之卧龙,飞雪迎梅于三顾茅庐而终得孔明的刘皇叔,开启三国风云变幻之历程,兼荆州得巴蜀以定三国,败曹操于赤壁之江水名垂千史,七出汉中以空城戏司马懿于锦囊。襄樊之城鏖战于荆州至三国桃园结义之关羽败走麦城。

子南看南山红叶,心里想到“君不见宜昌龟山黄鹤楼红旗展,缔造共和洪流辛亥革命拔头筹。”

更不用说《射雕英雄传》带红了元代沉迷于黄蓉貌美清纯儿女之情之郭靖。千年神农飞舞于保康境内造传奇,遍寻野人终不得。游走于江湖而自创太极的张三丰尤为今之“古惑仔”和“嬉皮士”之最爱。以静制动天人合一之太极,实则取自南山老林地处秦岭龙脉的宁陕“兼纳并取”之精华。

子南感叹,“聚秦岭宁陕山川河流之大成而造化于武当,呼北之道教始祖老子于楼观台,响东之道教太上老君于商淤,回西之周文王易经于岐山。西昆仑,北华山 南武当,东泰山终归福地维宁陕。” 

由此可见,宁陕境内的隽美的山水,优美动听的民歌,以及博大精深的民风和民宿源远流长,其“兼纳并取”的文化底蕴不仅滋润了宁陕境内的本地山民,而且孕育和成就了屈原大夫引以为傲占据华夏半壁江山文化传承的“荆楚江汉文化。”

屈原(芈灵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芈灵均)也是搅动当今无数追星族心扉《芈月传》中“芈八子”家族中的翘楚。

屈原是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由此可见,当今靓妹帅仔心之所向,梦之所牵并非毫无道理,潜意识冥冥之中和大秦岭龙脉相印,与宁陕的山水倩影藕断丝连。

屈原(屈正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宁陕境内南山老林自殷商时期至今并非蛮荒之地,山民劳作耕耘也终有所得,从其地名略知一二。比如江口镇沙坪村娘娘庙处唐代所建“李世民秦王府”和“校兵场”遗址依然依稀可见。大唐盛世之昌盛华丽之转身,贞观治制之兴隆遗风之美,赌此物可见一斑。

蓦然间回望英姿飒爽的唐太宗行走于蜿蜒崎岖的子午栈道,挥戈跃马于秦岭龙脉之脊的宁陕山川,狩猎于宁陕境内密林和山涧小溪。

再如其境内四亩地镇柴家关之名取自唐高宗李渊之女婿、李世民之妹夫,平阳公主之丈夫柴绍、字昌嗣之封地。由此足以证明宁陕境内自秦汉时期就已归化建制,教坊山民,及至唐宋成流民之福地。

在子南心目中,秦岭终南宁陕真是“阅秦岭山川无数换金山银山之绿水青山,看子午栈道变迁五千年风云之华丽乐章。”(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