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寒山寺,慕名去看看。一千多年前唐代落第学子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诉说了失意愁怨,也让弹丸之地的寒山寺闻名天下,成为人们哀伤忧郁的寄托之所。世间失意潦倒的人比比皆是,张继却道出众人的心声,由情及景,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这首诗,情感的共鸣就更加深刻了。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古运河畔,虽然占地面积仅二十余亩,却终年香火旺盛,留下许多文人墨客遗迹。悠悠古运河流淌千年,时光如同流水,带走了无数繁华富贵,冲没了多少悲欢离合,只有岸边阶石,经历岁月的磨洗,已不见当年的粗糙,显出光滑细腻,两岸经过人们装点,已是繁花似锦,绿树如荫,游人如织。远处高高耸起两座拱形的桥短而高,江南风情,别具一格,询问才知,这就是著名的江桥和枫桥,相隔仅百米,我想张继的“江枫渔火对眼愁”中江枫应该指的就是这江桥和枫桥了,诗人夜宿在古运河的客船之上,看到一串串渔船上高高挂起的灯火,听到清晰的钟声传来,想到自己功名难成,离家漂泊,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站在江桥上,极目远眺,独具江南特色建筑鳞次栉比,大都以灰白青黑为主色调,配合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几只手摇小船缓缓划过碧水,蓝天白云映在水中,正如同白居易所说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这运河曾经连接南北的大动脉,承载天下过半的漕运,关联着天下安危,如今功效虽大打折扣,却成为游人的天堂。

 

来到寺门前,大门古朴典雅,寺名由明代大文学家文征明所书,相传当时他一字千金,当时寺中主持用化来的两千六两求文征明为寺题名,但由于银两不足,只写下寒山二字,后来由江苏巡抚陆鼎拜访寺院,弥补遗憾添上“寺”字,并署下姓名。步入寺门,屏障上雕刻着两位高僧相对而坐,生态安详自然,据说这就是寒山、拾德二人。寒山寺过去也称寒拾寺,师兄弟二人来到这里,化缘行善,募集乡里,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修建了寒山寺。相传二人曾是佛祖门下的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两人在前六世之中争斗不休,极为不和,到第七世,佛祖让他们和解,共同去完成一件大事。二人同心同德,历经数十年,寺成而终。现在众人路过这里都要虔诚膜拜,祈求二妻同心,团结恩爱。

步入中庭,一座泥塑武士怒目而立,威武严肃,手上握的金钢杵大有讲究,杵放在脚边,说明本寺不管吃也不管住;杵放在腰间,代表本寺管住不管吃;杵举过头顶,这种寺院管吃管住,属于香火旺盛的大寺了。庭院分东西厢房,中间是大雄宝殿,硕大的香炉紫烟开腾,许愿树上红绸飘飞,善男信女虔诚焚香膜拜,东厢房由僧人居住,西边厢房内悬挂七口古钟,虽然陈迹斑斑,上面的所著铭文依稀可辨。从开元年间永乐历朝也铸钟纪念祈福,敲响古钟,声音宏亮,送传数十里,张继也正是夜半听到钟声辗转难眠,斯人已去,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叹不已。

 

  

院内松柏累累,苍翠茂盛围墙陈列着历代名人对诗作《枫桥夜泊》的抄录,书法或遒劲有力,或飘逸自然,或龙飞凤舞。岳飞、李鸿章等名人大家都纷纷挥毫泼墨,展现了对寒山寺的钟爱。西厢房中有一处金光闪闪,走进观看,塑着佛祖身边的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有的冥思若想,有的昂首倾听,有的平静坦然,有的神情紧张,有的满面忧郁,也许这五百罗汉就象征着世间众人对佛的状态人间百态。

 

慢步登上塔楼,这里或别处不同,将塔与楼合为一体。环顾一周,寒山寺全景尽收眼底,整个布局错落有致,简洁灵韵,望着流淌不息的运河水,不管是繁荣还是凋敝,人生得意、失落,在张继的寒山寺情怀中得到阐释,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