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走宁陕  生态旅游看发展”征文选登

 

子午道上西安人的宁陕老城情结

西安晚报记者 金石/  阮杰/

 

     家住新城区公园南路的赵大明有两个老家,一个老家在子午古道上有许多故事的老城,另一个是老老家,在西安。

     在子午古道上的那个老城,像赵大明这样祖籍在西安的现在还有上百人。老城建城前西安人就到了那里,老城被废弃后,西安籍人还留守那里,直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了。

     西安人的落脚地

     沿着子午古道翻过秦岭大梁,再过了险峻的平河梁,顺长安河向西南下行约20公里,就到了赵大明的老家宁陕老城。传说杨五郎曾在这一带住过多日,又称五郎关。五郎关方圆几十里,山岭纵横、峰峦叠嶂,历代政府“鞭长莫及”,元末明初时期禁止流民进入,因此那时人烟稀少。清朝乾隆年间,在老城北1公里左右的地方住着一家祖籍户县的焦姓人,人们按照西安人的习惯称这个地方为焦家堡。“我家族谱上记载,当年焦家祖先到焦家堡插杆为界。”68岁的宁陕县城关镇老城村村民焦锡清告诉《西安日报》记者。

     “西安人是来宁陕县城最早的。过去这里到处是森林,庙里用的木柱多粗。”老城村72岁李秀正说。

     为了加强对秦岭南一带的管理,乾隆四十八年,即公元1783年,清朝廷划长安、周至、洋县、石泉、镇安5县边境,置五郎厅,厅署暂设焦家堡。次年,厅治定到老城,因此后人将此地称为老城。

     为什么要把厅署定在老城?从小在老城长大的宁陕县档案局干部徐海说,当地过去有个讲究,哪个地方土壤重城址就定哪。 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通判左观澜动员当地百姓捐工、捐钱,在老城修筑了土堡。

 

     子午道是古代四川通往西安的一条要道,有秦岭宁则长安宁,长安宁则陕西宁之说。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清朝廷取“安宁陕西”之意,将五郎厅改名宁陕厅。

     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宁陕兵变,厅署被毁。5年后,同知胡晋康报请上级拨款重修了城垣。城垣用泥土筑成,周长1518米,基宽6米,有炮台13座、马道6处,城门三座:对着四川方向的南门命名治安门;对着西安方向的北门称迎恩门;对着长安河的东门叫清正门。山城西有廖家山为屏障,东有长安河阻隔,南北均以自然水沟为护城壕。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宁陕厅改为宁陕县。

     逃难的是西安老乡

     自从成了一级政府的所在地,特别是有了防护的城池后,外边的人不断向老城里迁移,其中就有不少来自西安的人。

     出生在老城村的赵大明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跟着一个县长从西安到的老城,后来管沣峪、涝峪等7个半峪的税收。有一次遇到土匪,被绑住。是他曾经住过的一户人,让儿子半夜将他放了,才捡回一条命。此后他再没有去收税,在老城南门外买了块地,那片地现在还叫赵家坡。 后来的西安人,有来做官的,有做生意的,也有逃难的。

     老城村61岁村民郭李庆说,民国十八年关中遭灾时,他的外祖母带他母亲从长安韦曲来到老城。那时从西安逃难来这里的人多。 1940年日本轰炸西安,一度回到老家西安的爷爷、父亲等又回到老城避难。”赵大明的弟弟赵新建说。

  西安人选老城逃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里有西安老乡。 李瑞斌说,他们家和李秀正家到老城的早晚有别,但在来之前就认识。 “我家祖籍不是西安柳树村就是槐树村人。”李秀正告诉记者。

    “如今在640来口人的老城村里,祖籍为西安的有焦、李、赵、冯、韩、郭等姓人。”老城村支书周锦卫说。

     经商的多是西安老板

     有了城,聚集了人气,商业便自然出现。 李秀正告诉记者,他家的位置在衙门口旁,现在叫老衙门口。当年老城店铺都在衙门口附近,东边有卖芝麻饼的冯家烧饼铺,南边有卖花卷、蒸馍、包子的赵家馍铺,北边郭家也卖饼,基本都是祖籍西安的人开的店铺。他家开的面馆,卖擀面和蒸馍,面条有宽有窄,还有自己的磨房。 当在李秀正家看到他保存的长条琴桌,记者恍若看到老城当然繁荣景象:街道两旁店铺生意兴隆,楼上佳人悠扬的琴声在街道上空盘绕。

     1935年,红军两次攻克宁陕县城,特别是第二次,红军2574师全歼保安团300余人,处决了县长剧文绍。

     在老城村出生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退休干部罗国高说,他家住的地方就是北门里当年保安团的团部,红军攻克县城后,在保安团团部楼下开会,剧文绍藏在楼上。红军听到楼上有动静,上去一名红军查看,被剧文绍一枪打死。红军烧房,剧文绍跳楼逃跑,腿被打伤,然后被处决。

     1937年县政府南迁至距老城五六公里的今县城关口处。

     老城里的商铺,没有因为县政府的迁走而立即消失,特别是还有城隍庙,每年48日要举行为期3天的庙会,让商铺还有生存的空间。

     随着老城人口逐渐减少,加之解放后城隍庙庙会取消,店铺逐渐关闭。

    淌的是西安地名的河

     从老城边流过的长安河清澈见底,水下细沙晶莹诱人,一个个小瀑布击起雪白浪花,两岸绿树成荫,其景如诗如画。

     《西安日报》记者曾多次在老城一带采访。今年8月,记者见到一拨又一拨人到老城南门外长安河碧清的水潭里游泳、嬉戏。 “每逢夏季,宁陕县城的人非常喜欢来这里游泳、洗澡。”周锦卫告诉记者。

     长安河不仅景色秀丽,还有沙金。焦锡清的父亲因焦锡清的祖母去世早,家境不好,解放前当兵回来后为了生计,收人们从长安河里淘的沙金贩到老家西安,靠此攒了钱才开了店铺。

     这条河为什么取名长安河?因为是从长安方向流来的河,因此取此名。”老城村82岁的谢永谦说。徐海则认为,由于宁陕县大部分地域是从长安划过来的,因此有此名。无论哪种说法,这条河的定名和西安的地名有关系。

     在老城村里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化元素还很多,如高跷、竹马等民间艺术等等。

    讲的是西安的理

     创建于乾隆57年,即公元1792年的老城城隍庙的地理位置很特别,位于城外的长安河中,望去像艘乘风破浪的帆船。

  

 

     城隍庙为什么会建在城外。

     老城村有个神话传说:城隍庙本来建在城里,有两个人产生纠纷,输理的一方先跑到城隍庙对城隍禀告:如果你让我赢了赌咒,我就给你供奉猪头、香火等好东西。而后两个人一起到城隍庙赌咒,从城隍庙出来时,有理的一方折断了脚杆。这等于没有理的一方赢了赌咒。恰巧学堂两个学娃子听到了输理人给城隍的许愿,就给通判写状子控告,说城隍是个赃官。结果状子被家长看到,说城隍老爷告不得,城隍老爷找你不得了咧,就把状子扔到灶洞里烧了。这让灶王知道了,给两个学生托梦,说会保佑他们不受城隍伤害。两个学生又重新给通判写了份状子,通判便把城隍赶到城外。

     徐海认为,城隍庙建在城外的真正原因是老城面积狭窄,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都不到1公里,而城隍庙所在的沙洲风水好。

     尽管传说不科学,但它渗透两种做人道理:一是为人要正派,否则害人害己;二是对人要宽厚,不能把犯错者一棒子打死,就像通判并没有将城隍庙彻底取缔一样。

     “焦家的族谱中有家法,不允许打娘骂老子等胡作非为,因此焦家人一直忠厚老实。”焦锡清说。

    难走的是西安老家

     老城村有很多传说。老城西城墙有个大洞,传说走过龙。那条龙原来是条蛇,后来长大成龙,把城墙里的土都舔着吃了,后来城墙洞里装不下它,它就把城墙打了个洞钻出来。它可大可小,是条善龙,要走的时候不想伤人,因此要变小,但又怕被鸡吃了,就给农户邱玉亭托梦,叫把他家的鸡关好别放出来。它出墙后直向东去,从东门旁出去,下了长安河,那一路住户少,只住了两户人。

     李秀正领记者去西城墙看了那个“龙洞”。西城墙下本来留有走水的口,可能是因为口小洪水大,水走不急,汇聚的洪水将城墙泡塌,出现一个大洞。这个传说反映山区频发洪水的情况。老城村人也积累了许多防洪经验。李秀正的老伴告诉记者,河里发大水前,螃蟹、鳖提前十几天就往山上跑,只要见它们往山上跑,必定发大水。

     1931年到1933年,宁陕不是发生洪灾就是旱灾、冰雹,农田被毁,房屋倒塌,人被淹死,加之土匪骚扰,民不聊生,群众到西安等山外逃荒,全县人口从1823年的12.9万人,减少到1936年的2.8万人。

     48岁的老城村民赵新建说,1934年,山里吃不饱饭,他的爷爷带着他的父亲、伯伯、叔叔等回到老家西安避难。

     老城的西安人,遇到疑难病等一些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西安。赵大明的父亲2005年底患上白血病,赵大明把父亲接回到老家西安治疗了两年。遗憾的是“老西安”的记忆

     谈到老城的文化遗产,西安移民后裔们有说不完的话。 李秀正家古老的木结构房屋和门口几十根石条让记者停下脚步,李秀正和记者聊了两三个小时。

     过去的县衙就在李秀正家后面,衙门大门前有照壁,照壁边有凉亭。他家修沼气池时,在后院挖出几十块建房的石条。那里是衙门的牢房。老城原来有江西庙、文昌宫、火神庙等等,光土地庙有3个,现只剩下城隍庙,其他庙都在“文革”前和“文革”中被“破四旧”毁了。以前还有城墙,每天有人专门负责晚上关城门,早上开城门。

     上世纪50年代拆了城砖,在关口建起全县第一幢3层砖木结构楼房。据说当时有人动员群众拆城砖,2分钱一块收走。当时在子午古道基础上修西万公路时,将老城南北城门拆了。后来修公路为了取土,把东门也炸掉了。现在只剩下残缺的城墙。

      198658日,老城墙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瑞斌说,他们家住的房子是武衙门的老房子,共三排,中排为正堂,门上有木雕。门面房山墙里还有两块石碑,上面记录有老城和房子的修建时间。西安搞文物的人来了三四次,照了无数张相。因人多住不下,今年他们拆了3间重盖。

     “山里面能有老城这样大规模城,想必付出很多代价。‘文革’中破坏了很多,太可惜、太遗憾了。”昨日,赵大明对记者发出上述感慨。

    农家乐靠的是西安游客

     今年53岁的赵大明第一次回西安老家是1975年,当时他一个小姑奶还在世。他父亲带他去小南门里看他住过的老房子,就在西安日报社旁边,晚上还听到“哐哐哐”报社印报的声音。当时西安给他的印象非常好,广阔的平川,不仅有公交汽车,还有电车,让他见了许多世面。那时,他盼望成为老家西安的一员。14年后,他果真定居老家西安,成了西安市民。

  

     老城村年轻人对西安十分向往,希望在西安上大学,希望留在西安工作,有的没有考上学的人直接到西安打工。

     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宁陕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西安游客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打出“西安后花园”的招牌。周锦卫告诉记者,从那以后,老城村出现了农家乐,目前全村有上十家。宁陕县虽然办农家乐的地方多,但除了县城以外,老城农家乐最有名气,每年51日到101日,是客人最多的时候,每逢节假日、周末,西安的私家车和团队游客就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