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融媒讯(记者 冉隆兵)近年来,为解决全县残疾对象、特困人员与独居老人养老难题,宁陕县积极探索失能关爱亲情化、集中供养精细化、分散监管常态化与兜底托养社会化“四化”管理新模式,确保全县所有农村老年人“生存有保障、生活能幸福”。


高位截瘫的何永龙于2016年入住失能中心,刚入住时整日郁郁寡欢、不愿交流,护理员王金霞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哥哥,经常陪他聊天解闷,并手把手教他“十字绣”。在王金霞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不仅成为了一名“巧绣娘”,还在他的影响下带出了好几名徒弟,他们时常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娱乐聊天,俨然成为了托养中心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

【失能人员 何永龙】那时候家里又不通路、又没有轮椅,成天只能趴在床上,每天饭都吃不到嘴。现在一天三顿饭均匀的,每天和大家一起绣十字绣、聊聊天,生活也开心了。


敬老院还建立了脱贫精神展示馆,以他们的作品故事来教育“懒汉”贫困户换思想、立志气,革除“等靠要”顽疾,形成了扶贫扶志同步、物质精神同质、脱贫小康同向的良好社会风气。

【失能人员 张朝兵】我在这里生活方面是过得非常好,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对我们残疾人地照顾。我做这个十字绣也给我精神上带来了安慰,同时也证明我人残志不残。


宁陕县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132人,其中失能半失能596人,占53%,他们大都行动不便、不善交流,照护起来繁琐复杂,成为农村养老难中之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宁陕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失能五保老人托养中心,将缺乏照护的失能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工作人员优先从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中公开选聘,他们视失能老人为自己的亲人长辈,每日端水喂饭、洗澡擦身,照顾大小便、24小时亲情呵护。

宁陕县中心第二敬老院院长 李碧希我们坚持每日自查巡查、每日召开院民大会,通过“五制”管理,实行护工薪酬与工作量及服务水平挂钩的差额发放,个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坚持医养结合,建立中医理疗室、康复训练室与远程诊疗系统,定期进行理疗与康复训练,提升了入住老人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针对226位不愿住敬老院,且生活质量难以保障的散居特困对象,宁陕县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散居对象监管系统,制定监管办法,确保散居特困对象“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宁陕县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 李婷】由镇政府每月上传监护对象生活环境质量照片,我们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台账,通过系统性进行监管,监管结果作为拨付照料护理费与各镇兜底脱贫年度考核依据,有效防止了监管责任“走过场”。

现年66岁的陈世金,自女儿外嫁后独居在筒车湾镇海棠园村。2018年双目失明后,外甥李仕军便将其接到家中照护,但李仕军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失明的舅舅,实在感到力不从心。针对这样一部分不符合特困供养政策的重残对象和独居老人,宁陕县创新思路,利用敬老院10%空余床位,实施低偿托养服务,解放了家庭劳动力,让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从而真正达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温暖一群人”的良好社会效益。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村民 刘登桂】那几年,我要照顾两个老人,还要照顾我失明的舅舅,每天都要给他送饭,还有两个学生上学,我实在是熬不下去了,真的好累。这几年好多了,有国家好政策,(舅舅)到敬老院去了,每天把他照顾的好好地,我们也少操心了,我丈夫在外面也能安心挣钱了。

截至目前,宁陕县已建成覆盖全县11个镇“一中心六区域”的7所敬老院,集中供养906人,供养率达到88.91%,位居全市第一。娱乐、理疗、远程诊疗室等功能配套设施完善、集中供养率高和选址布局合理成为宁陕特困供养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全县脱贫巩固及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筑牢了保障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