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忙碌了一年的滕飞开始为新年做起了准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筹划着新一年的发展。

滕飞是梅子镇安坪村人,住在连接宁陕县梅子镇和石泉县两河镇的道路旁,房子是一栋两层楼房,门口“山泉农家乐”的红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小院,他正在装院子里晾晒的黄豆,院坝边的小花坛里种着一排矮冬青,郁郁葱葱,一排香肠整齐的晾在右边的凉棚下,这是为过年做得准备。

滕飞今年53岁,之前一直在外做些小工程,2013年回到家乡。梅子镇地处两市三县(汉中市佛坪县、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的交界处,人流物流量大。近年来,宁陕县借助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起了全域旅游,来宁陕的游客逐渐增多。梅子镇也随着全域旅游的加快推进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建了梅园、茶园,风光很是秀丽,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带来了商机。

“开农家乐我们还是有优势的,房子是自家的,宽敞,又在路边,交通方便,媳妇做菜手艺也不错,而且那个时候镇上还没有农家乐,我们是第一家。当时改造农家乐县上还补贴了20000块。”滕飞回家后首先瞄准的就是开农家乐。

经过简单改造后,2014年,滕飞的“山泉农家乐”正式开业。“忙是忙,但每年都有七、八万的纯利润。”滕飞回忆起那段时光很是惬意。后来受疫情影响,生意慢慢淡了,农家乐就歇业了。

农家乐歇业后,滕飞把目光转向了发展鲜食玉米。发展农业也是有苦有甜。“现在鲜食玉米比过去种的普通玉米好得多,周期短、环节少,掰下来就能卖。过去玉米种多了,边收边烂,看着可惜。”

去年,滕飞选择在稍平的地里种了60多亩鲜食玉米。除了自己种,他还发动梅子镇生凤、安坪、南昌三个村种了290多亩。虽然受旱情影响玉米有一些减产,但还是卖了15万元,自己收入2万元。

“天时不行,自己就得想办法。”为了应对旱情,降低损失,滕飞买了一台水泵给地里浇水。每天傍晚,随着水泵突突突的声音响起,长长的水带不仅给干旱的土地带去了丰收的希望,也带给了滕飞坚持下去的信心。

“现在国家政策确实不错,我买水泵加材料花了4000多,农水局补贴了3000多。我们在自救的同时,镇上也在积极想办法,像桃源组的地离河较远,镇上就组织洒水车去浇地。”谈到去年夏天的干旱,滕飞记忆深刻。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田把式”,滕飞知道怎样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因此在玉米收获以后,地里又马上种上了油菜。油菜籽榨油,油饼可以作肥料,油菜花开的时候还可以吸引游客来。

除了发展产业,滕飞还做着农产品收购生意。“我们这里空气好,水好,土地无污染,出产的农产品品质好,不愁卖。去年收购天麻7吨,板栗130吨,收入10万元。鲜食玉米全都卖给了供销经营公司,县上还给我奖励了2000块。”去年的收获让滕飞很知足。

眼下马上就是春节,自从两个女儿陆续放假回家后,家里也热闹了起来。农家乐歇业后,妻子凭借好手艺在镇政府找了一份给机关食堂做饭的工作,滕飞除了忙活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93岁高龄的老母亲。当初决定回家发展,也是为了方便照顾母亲。

“她们回来后,一日三餐和照顾老人我基本上就不操心了,都是她们负责。”提到两个女儿,滕飞的嘴角露出笑容。

“现在我们梅子镇的水库建成了,有梅园、茶园,还有子午湖,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来旅游的人肯定会慢慢多起来,玉米还要继续种着,农产品收购也还是继续做着,还想把农家乐重新开起来。”对于未来的发展,滕飞信心满满。(记者 郑嫚 程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