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旅游“一业引领”   打造秦岭“三区三地”

——宁陕县加快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周锦政

宁陕全境位于秦岭自然保护区,全县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森林覆盖率92.8%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优美,夏季平均气温22℃,气候特点明显,离西安市72公里,是西安的“南花园”、安康的“会客厅”,区位优势突出,全域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荣获省旅游强县、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亚洲金旅奖·最佳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旅游管理模式,突出产业主导地位。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党政主导、市场运作、各级联动、全民参与、抓大产业”工作机制,构建了“1+3+N”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决定》并编制《宁陕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二)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建设核心景区景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招商引资。引进28家企业参与建设38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达344亿元,建成了悠然山、上坝河、筒车湾、秦岭峡谷乐园核心景区,渔湾逸谷、子午梅苑投入运营,成功创建国家4A级、3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七里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一核三线、四环六区、多节点”开发布局。

(三)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打造秦岭印象品牌。发起成立省秦岭旅游联盟,与柞水、佛坪、石泉等15个毗邻县区建立旅游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贯通秦岭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以“山水秦岭、山地运动”为主题,举办山地越野、狩猎射击、峡谷漂流等五大赛事活动;打造“秦岭之心·绿都宁陕”地域品牌,过境观光游、休闲自驾游、美丽乡村游、水上娱乐游、森林体验游成为宁陕五大旅游亮点。

(四)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制定了《关于实施一业带动、多业融合,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因地制宜、依村施策、注重参与、重在增收,通过建设景区带动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开发旅游商品带动造血,通过资源入股、投工投劳带动创收。其中“创新秦巴山区旅游脱贫模式”被国家文旅部等部门面向全国推广。

宁陕县上坝河国家森岭公园

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宁陕生态旅游与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大势和区域竞争态势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放缓。一方面,政府主导力度有所减弱,缺乏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和项目支撑,影响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秦岭生态环保整治使在建和续建旅游项目停工,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旅游企业运营艰难。

二是景区特色不够突出。景区存在资源同质化、产品类同化的倾向,产品互补性不强。无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带动,旅游吸引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民宿开发相对初级,乡村旅游较为单一、粗放,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样化、高品位的大众需求。

三是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重点镇、旅游景区配套设施还有短板,特别是游客服务中心、直通景区公交、停车场、自助游等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县城没有星级宾馆,现有的48家宾馆、259户农家乐档次不高。智慧旅游、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应用不够,不适应旅游发展要求和游客需求。

四是市场开发还需拓展。旅游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实质性联合少,没有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营销宣传未形成“一盘棋”,没有统一的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策略,特色创意不够,季节性营销不够,存在夏季火热、冬季冷清、春秋平淡问题,品牌节庆、赛事活动影响力不足,宁陕旅游知名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旅游+”效应未充分展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差距,产业链条不完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后备箱”“美食+”经济不活跃,县城没有商业综合体,特色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宁陕山珍”品牌建设滞后,游客驻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多为观光“路过型”, 旅游综合消费不够。

三、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对策措施

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突出“十个围绕”抓旅游,强力实施“八大工程”,持续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秦岭国家公园门户区、全省旅游民宿引领区和大秦岭国家森林生态旅居目的地、乡村休闲度假胜地、山地运动体验地金字招牌,带动经济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完善规划体系,引领旅游科学发展。严格遵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足县产业基础和“十四五”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目标任务,修编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编制生态产业、民宿发展规划,完成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编制,形成全域旅游、生态产业、民宿发展规划体系;抓好县国土空间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统筹布局生态、产业、城镇功能空间,加快“多规合一”进程,以高品质规划引领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旅游生态优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实施生态建设,加快脆弱区域生态恢复,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区域性优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二)建好景区景点,实现产品全域覆盖。围绕“一核三线、四环六区、多节点”旅游布局,构建以精品景区、旅游县城为核心,以旅游村镇、森林康养基地、科普研学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园多业态融合为依托,以精品民宿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建设高品质核心景区。加快推进27个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悠然山、筒车湾、上坝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秦岭峡谷乐园、老城文化旅游景区、梅子水韵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县城、皇冠、大蒿沟、苦竹沟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具有核心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景区。二是发展高品质精品民宿。围绕“秦岭山居”品牌定位,依托西汉高速、国道210轴线,建设山水旅居、古镇古村、乡村田园、康体养生、主题文创特色民宿区,建成精品民宿集群50个,发展农家乐500户,招募国内顶尖民宿专业团队合作运营,推动宁陕精品民宿全省领先、全国知名。三是打造特色化旅游村镇。围绕“一主一副五镇”,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景区、景点、城镇、乡村为节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建设县城休闲慢城、皇冠健康小镇、广货街运动小镇、江口回乡小镇、筒车湾水艺小镇、梅子水韵小镇、四亩地田园小镇,带动发展特色旅游重点村20个。四是培育沉浸式康养基地。突出上坝河、悠然山、旬阳坝等森林康养体验基地建设,做优秦岭自然教育基地、火地塘教学实验基地、终南为明书院研学基地,开发科考研学、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等产品,创建安康康养产业示范县,打造宁陕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体验区。

(三)延伸旅游链条,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推行“旅游+”模式,一业引领、多业融合、带动百业兴旺。一是深化文旅融合。保护好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19处革命遗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形成以江口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子午文化、广货街冰雪文化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二是深化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养殖,做大食用菌,做强中药材,做优有机林果,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带动农村产业兴旺,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三是深化城旅融合。做强县城龙头,实施县城发展“八大工程”,建设县城博览馆暨游客中心综合体、宁陕大剧院等十大标志性建筑,提升县城品质,增强旅游承载。四是深化商旅融合。建好县城四星级酒店,培育数字影院、茶楼等休闲场所;实施“后备箱”“美食+”工程,开发秦岭山泉、秦岭山珍旅游商品,建设“宁陕山珍”旅游购物体验店,推出“宁陕味道”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需求,扩大旅游消费。 

(四)提升配套设施,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围绕核心景区和重点旅游村镇,全面改造水电路讯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标识等服务设施。推动宁石高速、G345宁陕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尽快竣工通车,抓好G210“秦巴1号风景道”沿线服务配套建设,建成县城游客中心、广货街游客服务中心和县城至上坝河景区乡村绿道,完善“一主五分”旅游咨询体系,推行全域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营造一流旅游服务环境。 

(五)创新宣传推介,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加强秦岭旅游联盟合作,推出贯通秦岭中段南北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做足夏季文章,撬动冬季市场,强化春秋营销,激活全年旅游市场,持续举办“中国•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秦岭峡谷漂流、音乐戏剧周等十大特色主题活动,在省市电视台和各大新媒体平台持续宣传,彰显“秦岭之心·绿都宁陕”地域品牌和“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养生天堂”旅游品牌,扩大宁陕旅游知名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凝聚产业发展合力。一是坚持党政统筹。成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专班,建立全域推动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整合资源要素,举全县之力抓生态旅游。二是坚持部门联动。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交通围绕旅游提等级、三产围绕旅游增效益、城建围绕旅游优服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宣传围绕旅游树形象、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管理围绕旅游上水平、社会围绕旅游聚合力,形成抓生态旅游发展“一盘棋”。三是坚持全民参与。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资产、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促进企业与农民群众有效融合,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衔接,全民参与共享产业发展收益。

(七)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产业发展保障。一是加强政策驱动。“十四五”期间,将整合各类政府投入资金1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保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出台生态旅游、精品民宿发展奖励补助办法,扶持项目建设,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二是加强项目捆绑。围绕生态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统筹交通、农业、水利、环保等建设,以项目建设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市场运作。优化营商环境,扶商、稳商、活商,解决制约瓶颈,扶持旅游企业发展;优化生态旅游招商,对标产业准入清单,招引优质企业和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作者系宁陕县人民政府县长)

来源:调研与决策